近期全国多地的疫苗接种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,但是不同地方接种政策与规定却存在差异,有违反公民权利的嫌疑,进一步引发公众的质疑。在防疫的同时,如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,人民至上的理念需要更加强调。
首先,应该明确免费接种疫苗是一项政府的责任,但不应剥夺公民的选择权,人民群众在选择接种地点和时间时,不应受到无理限制。政府应该透明公开接种信息,做到让公众及时了解疫苗接种进展情况。
其次,疫苗接种前的告知应该是完整的、具有规范性的, 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是相辅相成的,不能忽视公民的知情权、选择权以及安全保障,应该尊重和强化公民的权利,避免出现信息不透明、规则不明晰等问题。
此外,社会监督机制也应该大力加强,必要时应该开展第三方检测,做到真正的疫苗安全与公民权益的保障。
在灾难面前,政府和公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,疫苗接种是有效的防疫手段,但在实践中,如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比防疫本身更重要的问题,人民至上的理念应该在其中得到更好地落实。
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,全民防疫共克时艰
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年爆发之后,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,从最初的封锁城市、延迟开学、限制人员流动,到如今的全国普及“口罩必备”、“居家隔离”、健康码等,都是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健康,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的传播。然而,有些地方却将“防疫”作为了一种攀比、形式主义的工具,以致于凭空制造了一系列的“防疫盲目行动”,造成了不必要的社会困扰和资源浪费。
要知道,从早期就有学者说过,疫情防控不是简单的“出力就行”,而是要进行有针对性和科学的防控,关键是要以人民为中心,以科学为依据,以组织协调为支撑,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疫情防控体系,而且这个体系还需要互相支撑、相互配合,实现整个社会的协同。换言之,以“防疫”之名,擅自“武装”民众,搞“各种奇葩操作”只是“徒劳无功”,甚至可能给民众增加更多的心理负担和生活困扰,并且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。
以人民为中心,多管齐下才是抗疫之真
自从2020年底COVID-19疫情开始以来,中国统一部署全国抗疫工作,指导各地区积极开展防疫工作,形成了整体推进和局部打死的治理战略,实施外防输入和内防反弹的策略至今获得了成功。在抗疫工作中,人民至上是核心,民众生命安全是第一位,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其他领域的发展视而不见或者轻视。
最近一段时间,不少地区陆续出台了限制房价的政策,防止社会资本把住房抬高,以免影响百姓的生活需要。对此,社会普遍表示肯定。然而,如果我们还把居民生活、教育、就业等领域的现实问题置之不理,那么我们反复抗病毒的那些日子只将变成无意义的时间浪费。
行百里者半九十,防疫工作必须跟其他公共事务同步发展,这是造福人民的正道。只有全社会树立起团结、创新、协同、共享的理念,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防疫思想方可得以深入人心,形成良好的合力,才能打赢这场人民战争。